close

失智症不單單影響記憶力的衰退,而是包含其他認知功能的退化,比如語言、判斷、思考力等,嚴重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、個性改變、妄想或幻覺等症狀。醫師提醒,失智症並非只出現在長者,可能 40 歲開始就出現徵兆,若想減緩認知衰退,必須先釐清 3 大迷思,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。

失智症並非一瞬間的事,而是慢慢轉變的過程,林口長庚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彥安說明,失智徵兆可能從 40 歲就開始浮現,亦有研究佐證,隨著年紀增加,大腦認知功能在 40 到 50 歲開始有退化的跡象。然而,台灣 2025 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,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,每 4 位 65 歲以上老人,可能有 1 位認知衰退,且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,顯見老化與失智不容忽視。

大腦就像房子,需要定期修繕維護

人為什麼會失智?林彥安比喻,大腦認知功能就像一棟房子,由記憶力、執行力、辨識力、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構成,就如同鋼筋、水泥及管線可組成一棟房子,隨時間開始老舊滲蝕、水管漏水,若不盡速全面修繕可能每況愈下。但失智症為不可逆轉的功能衰退,民眾容易忽視病徵,等認知功能開始受影響,嚴重程度與速度恐會加遽。

至於怎麼治療失智症,林彥安表示,目前能改善認知障礙的藥物治療有限,若想減緩認知衰退,就需好好保養大腦認知房子,並掌握完整營養攝取、多社交、多運動等 3 個修繕關鍵。但失智症初期徵狀可能影響情緒,進而降低社交意願,若能充足營養可避免認知退化,也能補充體力以利運動,甚至增加精神促進社交。

充足營養、釐清迷思是減緩認知退化的關鍵

最近刊登在美國《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》期刊上的研究指出,補充綜合維他命有助於認知、記憶力、行為執行功能,更可以減緩認知衰退達 6 成。但林彥安提醒,身體有許多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,且大腦內佈滿腦神經、細胞,不同區塊所需營養不盡相同,並非單一營養素就可以提供整個大腦的需求。因此應全方位補充所需營養素對大腦更好。

另外,林彥安也觀察到,民眾常有關於失智症的迷思,他認為有 3 大迷思特別需要釐清,以免延誤減緩認知衰退的黃金時機。

迷思 1: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

事實上大腦認知功能可能在 40 至 50 歲階段,就發現有衰退的情況,若能及早顧及完整營養、社交、運動等三關鍵,有機會延緩認知衰退進程。

迷思 2 :以為失智是老化正常狀態

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衰退,較同齡的人進程更快,且因認知功能退化中的失智症,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,若誤將記憶力、注意力、語言能力下降等徵兆解釋為單純的正常老化,恐錯失到相關門診進行諮詢與治療的黃金期。

迷思 3:只補充單方營養素

許多營養素雖都有研究指出對腦部健康有助益,如銀杏、魚油、B 群、DHA 等,因此有許多人都有固定補充部分保健食品,但因腦部結構複雜,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,若預防失智只靠單方不一定能夠滿足所需的完整營養素。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,其他可以保護大腦的方法還包括多動腦,即保持好奇心、接觸新事物、參加課程、學習新知、閱讀書報雜誌;還有多運動與社交,每週規律地從事 2 次以上的運動(如走路、爬山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健身房、柔軟體操、有氧運動、瑜珈等),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相對風險下降近 6 成。林彥安也強調,掌握以上關鍵才可降低認知衰退。

文 / 陳韋彤、圖 / 黃懷賢

看更多相關新聞
台灣失智人口達32萬 未來20年內「每30分鐘增1失智者」
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1人失智 國健署:非藥物可延緩病程
北市失智症人口高達4萬人!營養師推「1飲食法」護腦防衰退
東基「一站式」失智鑑定成效良好 銀髮智慧門診7月正式上路
遠離重聽可防失智 日名醫教你腹式呼吸等3招改善